一次没有信访诉求的接访

发布时间: 2020-09-28 14:21:32
来源:办公室

国庆节后的第一天,刚上班,同事来到网信科办公室,说有人在接访大厅要见我,我立马赶了过去。走近一看,一眼就认出是去年我接待过的那位老人。一见面,老人就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诉说着自己的近况,他说他家的房子征收了,补偿了一笔钱,现在又买了小区的新房……看着老人一脸的幸福,让我感受到他的日子过得很滋润也很满足。

我与老人的故事,还得从2015年年6月1日说起。那一天我到信访局报到,在接访大厅接待的第一位来访者,就是这位老人。老人姓王,83岁了,头发虽然稀疏却已霜白,个子不高。穿着一套颜色发白的老式军服,一看就很旧了,但很整洁,显得精神矍铄。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,未开口就面带微笑,给人一种和善慈祥的感觉。

经过短暂交谈,我得知老人住在市郊,有三个儿女,都在外地,妻子去世多年。儿女们都很忙,平时很少回家看他,是一个典型的空巢老人。随着我和老人谈话的深入,他跟我讲了一些年轻时候的英雄事迹。

老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生于湖北通城,1949年参军后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,在上甘岭战役中配合战友一起用高射机枪击落过一架美军战机,多次在战场上立功受奖,并在火线上入了党。说完,老人从一个旧军用帆布包里拿出以前受嘉奖的荣誉证书和军功章,摆在桌上一大堆,望着这些证书和奖章,我不由得对老人肃然起敬。

这时,老人话锋一转,说要组织帮助他解决问题,但没有说出任何具体要解决的事项。出于工作的职责和职业的敏感,以及我以前在基层派出所工作过多年的经验,现在急需要了解的,是老人目前的生活状态和今天来访的目的。于是,我给老人泡了一杯茶,便和他聊起了家常。老人兴致勃勃地跟我讲述他来岳阳的经历。他于1955年退伍后转业到北京第二建筑公司二分公司工作,1961年10月响应党的支农号召,回老家湖北通城务农,1982年来岳阳做生意,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凭借军人的实干精神,在岳阳开发区107国道边买了一栋旧房子,二个儿子都在宁波做生意,一年也能赚个十多万元,每年还有政府给他的援朝老兵补贴,虽然生话得不是很优越,但总算还安逸,也不缺钱用。说完,老人露出了一种满足的笑容。一直到最后,他却只字未提自己的诉求了。

听完老人的叙说,我对老人说,像你这样的战斗英雄才是世界上最可敬最可爱的人了!他听后感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。瞬间,我分明看到老人的眼眸中有晶莹的泪光在闪动。

后来我问老人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,他反复对我说要感谢共产党给了我们好日子,我生话得很好。原来,老人并不是要组织解决什么问题,而是他一个人在家里闷得慌,太寂寞,想找个人聊聊天,说说话。同时,在物质丰盈的当今社会,他也很需要现代人对前辈英雄存在的认可与了解,提醒我们不要忘了革命根本。

临走时,老人微笑着不停地频频回首,连声道谢。望着老人蹒跚的身影消失在大厅外,我从他身上读懂了满意与感动。这样的空巢老人,在当今社会还有很多,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,也需要有人陪伴。哪怕只是一句安慰的话语,哪怕只是一言贴心的问候,也能在刹那间凝结为温暖。语言的沟通是心灵的桥梁,用温暖与陪伴照亮他们的心路,让他们不再孤单。
    我们的信访工作是阳光的,前行的道路也是光明的。要把温暖人心的信访工作做好,我们不仅要想群众之所想,解群众之所急,而且还要深入群众调查了解,多些沟通与关爱,让人民群众零距离的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与温暖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,化解前进中的矛盾,扫清前进中的障碍,才能更好地搭建起与群众“心连心”的桥梁。